硬件 EMC 测试是验证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的关键环节,是硬件产品合规上市、保障可靠性的核心步骤。以下从定义、核心内容、测试流程等方面详细说明:

一、硬件 EMC 测试的定义

电磁兼容性(EMC)指电子设备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既能正常工作(不被其他设备干扰),又不对其他设备产生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硬件 EMC 测试通过标准化的方法,模拟实际电磁环境,验证硬件设备的电磁发射(自身干扰)和抗扰度(抗外界干扰)性能是否符合行业 / 地区标准,确保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稳定运行。

二、EMC 测试的核心内容

EMC 测试分为两大方向:电磁发射(EMI)测试电磁抗扰度(EMS)测试,覆盖设备 “不干扰他人” 和 “不受他人干扰” 的双重能力。

1. 电磁发射(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测试设备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是否在标准限值内,避免干扰其他设备。


  • 传导发射(Conducted Emission)
    设备通过电源线、信号线、控制线等线缆传导出去的电磁干扰。
  • 测试对象:设备与外界连接的线缆(如 AC 电源线、USB 线、RS485 信号线)。
  • 原理:通过 “耦合去耦网络(CDN)” 将线缆上的干扰信号耦合到频谱分析仪,测量不同频率(如 150kHz-30MHz)的干扰强度。
  • 辐射发射(Radiated Emission)
    设备通过空间辐射出去的电磁干扰(如电路振荡、开关电源高频噪声的辐射)。
  • 测试对象:设备整机(包括外壳、内部电路、天线等)。
  • 原理:在电磁暗室(无外界电磁干扰的环境)中,设备正常运行,用接收天线(如双锥天线、喇叭天线)接收空间辐射信号,通过频谱分析仪测量不同频率(如 30MHz-18GHz)的辐射强度,与标准限值对比。

2. 电磁抗扰度(EMS: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测试设备抵抗外界电磁干扰的能力,验证设备在干扰环境中是否能正常工作。
常见测试项目包括:


  • 静电放电(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
    模拟人体或物体接触设备时的静电释放(如摩擦产生的静电)对设备的影响。
  • 测试方法:用静电枪对设备外壳、按键、接口等进行 “接触放电”(如 ±6kV)或 “空气放电”(如 ±8kV),观察设备是否死机、复位、功能异常。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
    模拟电网或线缆上的高频脉冲干扰(如继电器切换产生的火花)。
  • 测试方法:通过耦合网络向设备电源线、信号线注入高频脉冲(如 5kHz 重复频率,±2kV 电压),监测设备是否出现误动作、数据丢失。
  • 浪涌
    模拟雷击或电网开关操作产生的大能量瞬变干扰(如雷电通过电源线传导)。
  • 测试方法:向电源线或信号线注入浪涌脉冲(如 ±2kV 线 - 线,±4kV 线 - 地),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性能下降。
  • 辐射抗扰度(Radiated Immunity)
    模拟设备在空间中受到的电磁辐射干扰(如广播信号、雷达信号、其他设备的辐射)。
  • 测试方法:在电磁暗室中,用发射天线向设备辐射指定频率(如 80MHz-1GHz)和强度(如 3V/m)的干扰信号,观察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如通讯中断、显示异常)。
  • 传导抗扰度(Conducted Immunity)
    模拟通过线缆传入设备的电磁干扰(如电源线中的谐波干扰)。
  • 测试方法:通过 CDN 向电源线 / 信号线注入干扰信号(如 150kHz-80MHz),验证设备是否受影响。

三、EMC 测试的标准

不同行业、地区有不同的强制或推荐标准,需根据产品类型选择:


  • 民用通用:IEC 61000 系列(国际)、EN 61000 系列(欧盟)、GB/T 17626 系列(中国抗扰度)、GB 9254(中国信息技术设备发射)。
  • 汽车电子:ISO 11452(抗扰度)、CISPR 25(发射)。
  • 医疗设备:IEC 60601-1-2(医疗 EMC 专用)。
  • 军用设备:MIL-STD-461(美军标)、GJB 151B(中国军标)。

四、硬件 EMC 测试的完整流程

1. 测试前准备

  • 确定测试标准和等级:根据产品类型(如家电、汽车电子、医疗设备)、销售地区(如欧盟需符合 CE EMC,国内需 GB 标准)确定测试项和限值(如辐射发射限值、抗扰度场强等级)。
  • 样品准备
  • 提供 1-3 台合格样品(需与量产状态一致),包含所有必要配件(电源线、天线、连接线)。
  • 准备测试辅助材料:产品手册(说明工作模式)、测试点定义(如接地端、信号端)、整改备用件(如滤波电容、磁环)。
  • 测试环境与设备准备
  • 场地:电磁暗室(辐射测试,避免外界干扰)、屏蔽室(传导测试,隔离外界电磁环境)。
  • 仪器:频谱分析仪(测发射)、信号发生器 + 功率放大器(产生干扰信号)、天线(发射 / 接收电磁信号)、CDN(耦合 / 去耦线缆干扰)、静电枪、浪涌发生器等。

2. 测试执行

按标准逐项测试,以 “辐射发射 + 静电放电” 为例:


  • 辐射发射测试
  1. 样品放置在暗室转台上(3m 或 10m 测试距离,根据标准),按正常工作模式运行(如开机、满载工作)。
  2. 接收天线沿垂直 / 水平极化方向移动,扫描 30MHz-18GHz 频率范围,频谱分析仪记录各频率点的辐射强度。
  3. 对比测试结果与标准限值:若所有频率点均低于限值,该项通过;否则失败。
  • 静电放电测试
  1. 样品正常工作,按标准设定放电电压(如接触放电 ±6kV,空气放电 ±8kV)。
  2. 用静电枪对样品外壳、操作面板、接口引脚等指定位置放电(每个位置放电 10 次)。
  3. 观察样品是否出现 “致命故障”(如死机、烧毁)、“性能下降”(如通讯中断)或 “无影响”,判断是否符合标准(如 Class A:无影响;Class B:短暂异常但可自行恢复)。

3. 测试后处理

  • 通过测试:出具 EMC 测试报告,作为产品认证(如 CE、CCC)的依据。
  • 未通过测试
  1. 定位问题:通过频谱分析仪定位干扰源频率(如开关电源的 100kHz 噪声)、干扰路径(如通过电源线传导还是空间辐射)。
  2. 整改优化:
  • 干扰源抑制:对高频电路(如时钟、开关管)加屏蔽罩,用低噪声元件(如贴片电容代替电解电容)。
  • 传播路径阻断:线缆加磁环(抑制传导干扰),用屏蔽线(金属网包裹信号线,一端接地),PCB 布局优化(强电 / 弱电分区、接地平面完整)。
  • 敏感电路防护:接口加 TVS 管(抗浪涌)、磁珠(滤除高频干扰),芯片电源脚加去耦电容。
  1. 整改后重新测试,直至符合标准。

五、EMC 测试的目的

  • 合规上市:多数国家 / 地区强制要求电子设备通过 EMC 测试(如欧盟 CE、中国 CCC 认证),否则禁止销售。
  • 提升可靠性:避免设备在实际使用中受电磁干扰(如汽车电子受发动机干扰导致故障)或干扰其他设备(如医疗设备干扰监护仪)。
  • 降低风险:减少因 EMC 问题导致的召回、投诉或法律纠纷。


总之,硬件 EMC 测试是一个 “验证 - 发现问题 - 整改优化” 的循环过程,需结合产品特性和标准要求,从设计阶段(如 PCB 布局、接地设计)就考虑 EMC 优化,才能降低测试失败的整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