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站中,汇流柜、高压箱、协调控制器、子阵控制器等设备通过层级化协作,实现电能的汇集、分配、保护与智能调度。以下是各设备的功能定位及协同机制分析:
⚙️ 一、核心设备的功能定位
1.高压箱(电池簇管理单元)
所以从控BCU是其中的核心部件之一
- 功能:作为电池簇的“本地管家”,负责单簇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电气保护及状态监测。
- 关键组件:继电器(主正/负继电器、预充继电器)、熔断器、分流器、预充电阻、电池簇管理单元(BCU)。
- 作用:
- 实时采集电池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
- 执行过流/过压保护,异常时切断电路;
- 通过预充电阻限制启动电流,防止电容冲击。
2.汇流柜(电能集散中心)
- 功能:将多组电池簇的直流电汇集为一路输出,并分配至储能变流器(PCS)。
- 集成设计:
- 高压箱区:分层布置各电池簇的高压元器件(如继电器、熔断器);
- 汇流开关区:配置直流总开关、簇直流开关及防雷模块;
- 从控单元:处理电池簇数据并与上级控制器通信。
- 安全设计:主正/负汇流排间距≥25cm,避免磁场干扰;集成防雷组件(熔断保险丝+交流避雷器)应对瞬态电压。
3.子阵控制器(区域协调者)
- 功能:管理同一子阵内多个PCS或功率变换设备,优化局部能量流。
- 关键技术:
- 动态调节不同PCS的开关频率,减少高频环流;
- 按设备类型(如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分配工作状态,避免谐波叠加。
- 案例:控制同类型PCS采用等差数列排列的开关频率,降低总谐波失真。
1个子阵一般有20多个簇
4.协调控制器(系统级“大脑”)
- 功能:统筹光伏、储能、电网、负荷的能源调度,实现全局优化。
- 核心能力:
- 策略执行:基于电价峰谷、负荷预测,制定充放电计划(如削峰填谷);
- 安全保护:监测逆功率、过载风险,触发防逆流或需量控制;
- 多协议通信:通过Modbus、IEC 104等协议联动子阵控制器与汇流柜。
- 硬件架构:采用ARM+FPGA+DSP多核处理器,支持毫秒级响应。
5.总控(系统级协调者)BAU
定位:最高决策层,通常由EMS(能量管理系统)或BMS总控(BAMS)承担。
核心功能:
- 制定全局策略(如削峰填谷、调频、需量控制);
- 协调多能源(光伏、电网、储能)的功率分配;
- 与电网调度系统交互,响应外部指令(如调频信号)。
6.主控BCU(簇级管理者)
定位:设备控制层,对应电池簇管理单元(BCU)。
核心功能:
- 采集电池簇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
- 控制继电器通断(如预充继电器、主正负继电器);
- 执行簇级SOC/SOH计算与均衡控制。
7.从控BMU(单体监控者)
定位:底层感知层,对应电池包管理单元(BMU)。
核心功能:
- 单体电池数据采集(电压、温度精度达±5mV、±0.5℃);
- 被动/主动均衡(控制单体容量差异<1%);
毫秒级故障保护(过压、过温等)。
二、设备协作的层级架构
储能系统采用“单元层—子系统层—系统层”三级控制架构:
- 单元层(电池簇级)
- 高压箱直接管理单簇电池,执行本地保护与控制指令。
- 数据上报:通过CAN总线将电池状态传输至汇流柜的从控单元。
- 子系统层(阵列级)
- 汇流柜汇集多簇电能,并通过子阵控制器协调PCS群组运行。
- 子阵控制器调节PCS开关频率,减少环流对电网的冲击。
- 系统层(电站级)
- 协调控制器整合光伏出力、电网调度、负荷需求,生成全局策略并下发至子阵控制器。
- 支持离网备用模式:预留SOC容量,突发停电时切换至离网供电。
协作流程示例
场景1:削峰填谷
- 高峰时段:协调控制器指令子阵控制器启动放电 → 子阵控制器分配PCS功率 → 高压箱闭合放电回路 → 汇流柜汇流电能输送至电网。
- 低谷时段:协调控制器启动充电 → 高压箱执行预充电流程 → 汇流柜分配电能至各电池簇。
- 总控:基于电价信号,指令子阵控制器在18:00放电;
- 子阵控制器:分配各PCS放电功率,抑制并联环流;
- 主控:闭合簇继电器,启动预充电阻限流;
- 从控:监测单体电压,触发均衡防过放。
场景2:故障响应
- 从控:检测某单体温度>60℃ → 告警至主控;
- 主控:0.1秒内跳闸切断簇回路;
- 子阵控制器:重分配其他簇功率,保证总输出稳定;
- 总控:记录故障数据,调整后续策略。
三、层级间协作关系
1. 指令传递路径
- 总控 → 子阵控制器:通过光纤环网或以太网下发功率指令,响应时间≤10ms。
- 子阵控制器 → 主控:经CAN总线发送充放电开关指令(如启动预充流程)。
- 主控 → 从控:通过菊花链或CAN总线收集单体数据,同步均衡策略。
2. 数据反馈路径
- 从控 → 主控:上传单体电池状态,频率≥10Hz。
- 主控 → 子阵控制器:汇总簇级SOC、故障码(如绝缘异常)。
- 子阵控制器 → 总控:上报子阵整体运行状态(功率、环流抑制效果)。
3. 安全协作机制
- 故障逐级隔离:
- 从控检测单体故障 → 主控切断簇继电器;
- 子阵控制器隔离故障PCS → 总控调整全局功率分配。
- 同步保护:主控的SPI广播信号作为全系统时钟基准,确保动作同步。
⚡️ 四、动态作业中的关键配合
1.充放电过程协同
- 启动阶段:高压箱通过预充电阻限制电容充电电流,避免浪涌冲击;
- 稳态运行:子阵控制器平衡多簇PCS功率,确保并联均流;
- 紧急停机:高压箱检测过流后0.1秒内跳闸,汇流柜总熔断器提供后备保护。
2.安全防护联动
- 防雷击:汇流柜的防雷组件(如SPD)在雷击瞬间导通泄流,同时触发协调控制器限功率。
- 绝缘故障:高压箱监测极地绝缘异常,协调控制器启动隔离并报警。
3.能效优化机制
- 数据闭环:高压箱采集电池数据 → 汇流柜从控单元汇总 → 子阵控制器局部优化 → 协调控制器全局调整充放电策略。
- 算法支持:协调控制器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结合电价与天气预测动态调整SOC目标。
层级协作关系表:
层级 | 核心设备 | 主要功能 | 协作对象 |
单元层 | 高压箱 | 单簇电池管理、本地保护、数据采集 | 汇流柜、电池簇 |
子系统层 | 汇流柜+子阵控制器 | 多簇电能汇集、PCS协调、环流抑制 | 高压箱、协调控制器 |
系统层 | 协调控制器 | 全局策略制定、多源协调、安全容灾 | 子阵控制器、电网/负荷系统 |
控制层级关系对比表
层级 | 设备代表 | 管理范围 | 核心任务 | 响应时间 |
总控 | EMS/BAMS | 全站 | 全局策略制定、多源协调 | 秒级 |
子阵控制器 | 区域管理器 | 电池/PCS子阵列 | 功率分配、环流抑制 | 10毫秒级 |
主控 | BCU | 单电池簇 | 簇级保护、SOC计算 | 100毫秒级 |
从控 | BMU | 单体电池或模组 | 数据采集、均衡控制 | ≤10毫秒 |
五、技术演进趋势
- 集成化:
- 高压箱与汇流柜一体化设计(如高压箱区嵌入汇流柜),减少线缆损耗与空间占用。
- 传统三层BMS(从控-主控-总控)向“模块控制单元+系统控制单元”两层架构演进,减少延迟与成本。
- 智能化:
- 子阵控制器引入模型预测控制(MPC),动态优化局部策略;
- 总控或协调控制器集成AI算法,实现故障预测与策略自优化(如电池SOH衰退预警)。
- 安全强化:
- 新增智能过电压计数器,累积记录异常事件,指导SPD维护更换。
- 主控与子控间采用光纤通信抗电磁干扰;
总结
储能电站设备以“高压箱控簇、汇流柜集能、子阵控局部、协调控全局”为核心逻辑,形成分层协同网络。
- 高压箱确保单簇安全,
- 汇流柜实现物理汇集与电气保护,
- 子阵控制器优化局部能量流,
- 协调控制器统筹经济性与可靠性。
在储能系统中,总控是“大脑”(全局决策),子阵控制器是“四肢”(区域调度),主控是“神经”(簇级执行),从控是“末梢”(单体感知)。四者通过“策略下发→本地优化→快速执行→数据闭环”的协作逻辑,共同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的储能运行。未来发展方向是层级融合(减少延迟)与智能增强(算法驱动),进一步提升系统敏捷性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