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MS 算法设计核心目标与原则
(一)核心目标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算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电池状态精准感知、安全可靠运行及全生命周期能效优化,具体包括:
- 状态准确估算:精确计算电池荷电状态(SOC)、健康状态(SOH)、功率状态(SOF),误差需控制在 5% 以内。
- 安全防护:实时监测电池电压、温度、电流等参数,避免过充、过放、过温等危险工况。
- 均衡控制:减小电池组内单体一致性差异,延长电池循环寿命(目标循环次数≥1000 次)。
- 能效优化:根据工况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提升电池能量利用率(续航里程提升≥5%)。
(二)设计原则
- 实时性:核心算法响应时间≤10ms,满足车辆动态工况需求(如加速、制动能量回收)。
- 鲁棒性:在低温(-30℃)、高温(60℃)、电池老化等极端条件下保持算法稳定性。
- 低功耗:算法运行功耗≤50mW,避免静态电流过大导致电池亏电。
- 可扩展性:支持不同类型电池(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通过参数配置实现适配。
二、核心算法设计详解
(一)荷电状态(SOC)估计算法
- 安时积分法(基础算法)
- 原理:通过积分电池充放电电流计算 SOC 变化,公式为:
SOC(t) = SOC(0) - (1/C_n) × ∫I(t)ηdt
其中,C_n为额定容量,η为充放电效率(充电时 η=0.9~0.95,放电时 η=1)。
- 优化措施:
- 电流传感器校准:每 100 小时校准一次,误差控制在 ±1% 以内。
- 温度补偿:低温(<0℃)时引入容量衰减系数(如 - 20℃时系数为 0.7)。
- 卡尔曼滤波(KF)优化算法
- 适用场景:解决安时积分法的累积误差,融合电压、电流、温度多参数估算。
- 实现步骤:
- 建立电池等效电路模型(如二阶 RC 模型),确定状态方程与观测方程。
- 初始化 SOC 初值(误差≤10%),通过迭代更新 SOC 估算值:
# 简化伪代码def kalman_filter(soc_prev, current, voltage, temp): # 预测步骤 soc_pred = soc_prev - current * dt / C_n * temp_coeff(temp) # 更新步骤 k_gain = P_prev * H.T / (H * P_prev * H.T + R) soc = soc_pred + k_gain * (voltage - voltage_model(soc_pred, current)) return soc
- 优势:在复杂工况下 SOC 误差可降至 ±3% 以内。
(二)健康状态(SOH)估计算法
- 容量衰减法
- 计算当前容量与额定容量的比值:SOH = C_current / C_n × 100%
- 容量校准:每 50 次循环或快充后,通过满充放循环测试更新C_current。
- 阻抗监测法
- 监测电池直流内阻(DCR)变化,SOH 与 DCR 呈负相关:
SOH = a × DCR^2 + b × DCR + c(通过实验拟合系数 a、b、c)。
- 测量时机:车辆静止时,通过 1C 脉冲放电 10s 后计算 DCR。
(三)均衡控制算法
- 被动均衡算法
- 原理:通过单体电池并联电阻放电,将电压过高的单体降至平均水平。
- 触发条件:单体电压差≥50mV,均衡电流控制在 50~200mA(避免电阻过热)。
- 优化:采用分时均衡策略,优先均衡电压最高的 3 个单体,均衡结束条件为压差≤20mV。
- 主动均衡算法(高性能方案)
- 原理:通过电感、电容或 DC/DC 转换器实现能量在单体间转移,效率可达 85% 以上。
- 拓扑结构:采用星型均衡电路,支持任意单体间能量转移,均衡电流≤1A。
- 控制逻辑:
当单体电压V_i > V_avg + ΔV时,启动放电;当单体电压V_i < V_avg - ΔV时,启动充电;直至所有单体电压在V_avg ± 10mV范围内。
(四)安全保护算法
- 过充 / 过放保护
- 过充保护:单体电压≥4.2V(三元锂)或 3.65V(磷酸铁锂)时,切断充电回路;电压降至 4.1V(三元锂)时恢复。
- 过放保护:单体电压≤2.5V 时,切断放电回路;电压回升至 2.8V 时恢复。
- 过温保护
- 温度监测:采用 NTC thermistor,测量精度 ±1℃,采样频率 10Hz。
- 保护逻辑:
- 充电时:温度 > 55℃或 < 0℃(三元锂)禁止充电;25~45℃为最佳充电区间。
- 放电时:温度 > 60℃或 <-25℃限制输出功率至 30%;温度恢复后逐步解除限制。
- 短路保护
- 检测方法:当放电电流 > 10C 且持续 10ms 以上时,判定为短路。
- 响应:5ms 内触发主继电器断开,延迟 5s 后尝试重新闭合(最多 3 次)。
三、算法实现与验证
(一)硬件平台适配
- 处理器选择:推荐 32 位 MCU(如 STM32H743),主频≥200MHz,支持浮点运算单元(FPU),满足算法实时性需求。
- 传感器配置:
- 电流:霍尔传感器(量程 ±500A,精度 ±0.5%)。
- 电压:多路 ADC(分辨率≥16 位,通道数≥16,用于单体电压采集)。
- 温度:NTC 传感器(数量≥8,分布于电池组不同位置)。
(二)算法验证流程
- 仿真测试
- 使用 MATLAB/Simulink 搭建电池模型,模拟不同工况(如 UDDS 工况、快充工况),验证算法在虚拟环境中的精度。
- 台架测试
- 搭建电池测试平台,连接电池组(如 12 串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设备、环境箱,测试:
- SOC 精度:满充后放电至 20% SOC,记录估算值与实际值偏差。
- 均衡效果:初始压差 100mV 的电池组,均衡 2 小时后测量最终压差。
- 实车测试
- 装车测试场景:低温启动(-20℃)、高速行驶(120km/h)、快充(1C~2C),记录算法对续航、安全的影响。
四、典型故障与算法优化案例
(一)低温 SOC 估算偏差
- 问题:-20℃时,安时积分法 SOC 估算值比实际值偏高 15%,导致续航虚标。
- 优化方案:
- 引入温度 - 容量衰减模型,修正安时积分公式中的C_n。
- 融合开路电压(OCV)校准:车辆静置 30 分钟后,通过 OCV-SOC 曲线修正 SOC 值。
- 效果:低温 SOC 误差降至 ±5% 以内。
(二)电池一致性恶化
- 问题:循环 500 次后,电池组单体压差达 200mV,容量衰减至 80%。
- 优化方案:
- 升级主动均衡算法,均衡电流提升至 500mA,缩短均衡时间。
- 增加均衡触发频率:从原来的充电时均衡,改为行驶中每 10 分钟检测一次。
- 效果:循环 800 次后,单体压差控制在 50mV 以内,容量保持率提升至 85%。
五、算法迭代与维护
- 参数更新:每 1000 次循环或电池 SOH 降至 80% 时,重新标定 SOC、SOH 算法参数。
- 功能升级:通过 OTA 更新算法固件,支持新功能(如智能充电曲线、电池健康诊断)。
- 故障记录:算法需记录异常事件(如过温次数、均衡失效),存储至少 100 条历史数据,用于后续分析。
通过遵循上述算法设计规范,结合硬件特性与实际工况优化,可实现 BMS 对电池的精准管理,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