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的电力交易体系,旨在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电力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其核心是打破省间壁垒、统一规则标准、协同多层次市场运作,并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以下是国家对该市场的整体规划框架:

一、建设目标与阶段规划

国家采用 “三步走”战略 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1. 2025年初步建成
  2. 统一基础性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市场化电量占比超80%。
  3. 新能源市场化消纳占比超50%,需求响应能力达最大负荷的3%-5%。
  4. 2029年全面建成
  5. 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率先落地。
  6. 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跨省跨区交易壁垒基本消除。
  7. 2035年完善提升

形成支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市场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二、多层次市场体系架构

构建 “国家—区域—省级”协同框架,明确各层级功能定位:

  1. 国家电力市场
  2. 统筹省间资源互济,推动跨省跨区绿电交易和大基地新能源消纳。
  3. 研究组建 全国电力交易中心,统一协调交易规则(如《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
  4. 区域电力市场
  5. 打破省间壁垒,建立块状区域市场(如京津冀、长三角),实现电力(非电量)平衡。
  6. 2029年前重点建成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
  7. 省级电力市场

保障省内电力平衡,作为市场化交易的“压舱石”。

协同机制:省级市场保基本平衡,区域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国家市场主导跨区互济。

三、核心机制设计

1. 统一规则与标准
  • “1+N”基础规则体系
  • “1”:《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2024年7月施行),统一市场成员定义、交易类型、风险防控等。
  • “N”:配套《电力现货市场规则》《辅助服务市场规则》等细化文件。
  • 禁止地方保护:明确要求不得设置市场分割、区域壁垒等障碍。
2.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机制创新
  • 新能源入市机制
  • 绿电交易规模扩大(2024年上半年交易量同比增233%),鼓励签订多年购电协议。
  • 探索新能源合理收益保障机制,避免收益率大幅下滑。
  • 灵活资源激励
  • 辅助服务市场覆盖调频、备用、调峰,推动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独立参与市场。
  • 需求响应资源池扩容,2025年覆盖峰谷差率超40%省份的5%负荷。
3. 价格与风险防控机制
  • 完善 “电量电价+容量电价+辅助服务电价” 组合模式,保障煤电转型为调节性电源。
  • 建立 电力—碳市场—一次能源价格联动机制,防范市场波动风险。

四、实施路径与关键举措

  1. 渐进式推进区域融合
  • 避免“一刀切”,允许各省根据网架结构、电源特点差异化探索市场模式。
  1. 破除省间壁垒
  • 通过跨省区中长期交易和现货市场试点(如山东、山西),逐步扩大交易范围。
  1. 支撑“双碳”目标
  • 市场机制引导清洁能源规划布局,解决“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难题。
  1. 强化监管与法治保障
  • 明确政府、监管机构、运营机构职责,建立信息披露统一标准和信用体系。

五、核心挑战与应对

  • 挑战1:省间利益协调难
    地方保护主义曾导致市场分割,需通过 经济利益共享机制 化解矛盾。
  • 挑战2:新能源波动性
    设计 容量补偿机制 激励火电灵活性改造,保障系统充裕性。
  • 挑战3:法规衔接不足
    统筹《可再生能源法》、消纳责任权重等政策,明确新能源市场责任。

六、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关系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与新型电力系统是中国能源转型中相辅相成的两大核心战略,二者在目标、功能和路径上既紧密关联又存在本质差异。以下从关系与区别两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

1.核心关系:协同支撑能源转型

1制度与技术互为支撑
  • 新型电力系统是物理基础:以高比例新能源为主体(2030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超40%),需通过源网荷储多向互动、柔性电网等技术实现安全高效运行。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制度保障:通过跨省跨区交易破除壁垒(如计划电转向市场化绿电交易),为新能源消纳提供市场化机制,2024年上半年绿电交易量同比增233%。
  • 协同点:市场机制激励技术升级(如辅助服务补偿储能),技术变革为市场提供交易标的(如分布式能源参与现货市场)。
2时间演进协同推进
  • 阶段目标一致
  • 2025年: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新能源市场化消纳占比超50%;新型电力系统进入加速转型期,煤电仍为“压舱石”。
  • 2030年:电力市场全面运行,新能源全面参与交易;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成电量主体,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25%。
3空间布局相互依赖
  • 资源优化配置
  • 新型电力系统需解决“三北”新能源基地与东部负荷中心逆向分布问题。
  • 统一电力市场通过跨省区交易(如南方区域市场先行)实现资源互济,例如西北风电输送长三角。
4价值实现互补
  • 新型电力系统的高系统成本需市场疏导
  • 新能源低边际成本但需配套储能、调频服务,统一市场通过“电量电价+容量电价+辅助服务电价”机制补偿系统成本。
  • 绿电交易、碳电联动机制体现环境价值,推动低碳转型。

2.核心区别:目标与功能的分野

1定位差异

维度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新型电力系统

本质

制度体系:交易规则、价格机制、市场架构

物理系统:电源结构、电网形态、运行控制方式

核心目标

资源全国优化配置,破除省间壁垒

高比例新能源安全消纳,支撑“双碳”目标

实现手段

电力现货/中长期/辅助服务市场协同

柔性电网、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互动

2功能侧重不同
  • 统一电力市场
  • 经济调节功能:通过价格信号引导投资(如激励火电灵活性改造)、促进消费侧节能(如峰谷价差拉大)。
  • 资源配置功能:打破省间计划壁垒,推动跨区交易(如京津冀区域市场)。
  • 新型电力系统
  • 稳定保障功能:应对新能源波动性(如储能平抑日内波动)。
  • 技术集成功能:融合数字化(“云大物移智链”)、柔性输电(直流组网)等技术。
3挑战应对差异

挑战类型

统一电力市场应对策略

新型电力系统应对策略

省间壁垒

建立跨省区输电权交易机制

加强跨区域电网互联(如特高压)

新能源波动性

辅助服务市场补偿灵活性资源

配置长时储能(液氢/液氨储能)

系统成本高

容量电价保障煤电转型

技术创新降本(如超导直流输电)

3.融合难点与协同路径

1融合难点
  • 机制错配
  • 新型电力系统要求“源网荷储实时互动”,但当前市场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市场覆盖不足。
  • 新能源低价竞争挤压煤电收益,但系统仍需煤电提供备用容量,需通过容量补偿机制平衡。
  • 技术标准不统一
  • 各省现货市场节点时长(15分钟/5分钟)、中长期曲线设计差异,阻碍跨省衔接。
2协同路径
  • 机制创新
  • 建立“全国-区域-省级”三级市场协同框架,省级保平衡、区域优配置、全国主导互济。
  • 推动绿电与碳市场衔接,将环境价值纳入电价(如绿证交易)。
  • 技术赋能市场
  • 数字化技术(区块链、5G)提升交易精度,支持分布式资源聚合参与市场(虚拟电厂)。
  • 柔性输电技术增强跨区调节能力,支撑大范围电力交易。

4.总结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国家能源转型的核心载体

三步走战略:统一规则、分层协同、机制创新

双目标:“资源全国优化配置”与“新能源高效消纳”

  • 关系本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制度引擎,新型电力系统是统一电力市场的物理载体。二者如同“软件”与“硬件”,共同构建中国能源转型的双支柱。
  • 区别关键:市场解决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如打破壁垒、发现价格),电力系统解决能源转型技术问题(如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系统稳定性)。
  • 未来方向:需通过 “机制改革-技术创新-标准统一”三位一体推进(如南方区域市场试点、新型储能技术应用),最终实现“双碳”目标下能源体系的安全、高效、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