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工程核心理念 - 为何要主动制造“混乱”?


我们为何需要“混乱”?

想象一下,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旗舰应用构建了一套看似完美的架构:它部署在 Kubernetes 上,有多个副本保证高可用;我们设置了自动伸缩(HPA),能够应对流量高峰;我们使用了负载均衡器,能将流量均匀分配。我们相信,当其中一个副本出现故障时,系统会自动恢复,用户不会受到影响。

但,真的是这样吗?

  • 如果那个 Pod 不是被干净地杀死,而是陷入了僵尸状态,持续占用资源却不处理请求呢?
  • 如果不是 Pod 故障,而是它所依赖的 DNS 服务开始出现 2% 的解析超时呢?
  • 如果两个服务之间的网络突然增加了 100ms 的延迟,我们的服务间调用超时设置是否合理?会不会引发连锁的雪崩效应?

这些复杂的、真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场景,光靠代码审查和单元测试是无法发现的。混沌工程 (Chaos Engineering) 的诞生,正是为了回答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如何建立对一个复杂系统在生产环境中抵御意外故障的真实信心?

官方定义: 混沌工程是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上进行实验的学科,目的是建立对该系统抵御生产环境中失控条件的能力的信心。

最贴切的比喻是打疫苗。我们主动向身体注入经过减毒或灭活的、可控剂量的病原体,目的是为了训练免疫系统,让它在未来面对真正的、大规模的入侵时,知道如何应对。混沌工程就是我们为软件系统注射的“疫苗”。

混沌工程 ≠ 随机破坏

这是关于混沌工程最大的误解。混沌工程绝不是让一个实习生跑到机房去随机拔掉电源线。它与“破坏”的区别,就像消防检查员进行的“受控燃烧”与纵火犯的“恶意纵火”之间的区别。

混沌工程是一套严谨的科学实验方法

  • 有计划 (Planned): 所有的实验都是预先设计好的。
  • 有控制 (Controlled): 实验的影响范围(即“爆炸半径”)是经过严格控制的,并且有随时中止的“紧急停止”按钮。
  • 以学习为目的 (To Learn): 实验的唯一目的,是发现我们系统设计的未知弱点,并从中学习、改进。

混沌工程的四大核心原则

要进行科学的混沌实验,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 建立一个关于“稳定状态”的假设 (Start with a Hypothesis about "Steady State")

在制造任何“混乱”之前,你必须先能清晰地定义什么是“正常”。这个“正常”通常用你系统的关键业务指标或 SLI (服务等级指标) 来量化。

然后,你需要提出一个可证伪的假设。这个假设通常遵循以下格式:

我们假设,当我们在 [某个组件] 上注入 [某种特定的、可控的故障] 时,系统的 [某个关键的业务/技术指标] 仍然会保持在正常的波动范围内。

举个例子: “我们假设,当我们随机终止 checkout-service 的一个 Pod 时,支付接口的 P99 延迟依然会低于 500ms,并且API的错误率不会有明显上升。因为我们相信 Kubernetes ReplicaSet 会在短时间内拉起一个新的 Pod,并且负载均衡器会自动将流量切走到其他健康的 Pod 上。”

这个假设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

2. 在生产环境中实验 (Experiment in Production)

这是混沌工程最具争议,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因为只有生产环境才拥有无法被模拟的、真实的用户流量模式、复杂的依赖关系和可能出现的涌现行为。在测试环境中永远无法发现只在生产高压下才会暴露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第一天就要在生产环境“引爆”故障。正确的路径是:

  • 开发环境中,验证你的实验工具和脚本是否按预期工作。
  • 预生产/Staging 环境中,进行第一次完整的实验,确保流程无误。
  • 生产环境中,从最小的影响范围开始,逐步扩大实验。
3. 控制并减小“爆炸半径” (Control and Minimize the "Blast Radius")

这是保障安全的关键。我们必须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控制我们的“手术刀”。

  • 从小处着手: 实验最初应该只影响一小部分流量或用户。例如:只影响内部员工账户、只在一个可用区 (AZ) 的一台服务器上进行、只对 1% 的请求注入故障。
  • 随时准备中止: 必须有一个清晰、可靠的“紧急停止按钮”。一旦发现“稳定状态”的指标偏离了正常范围,就必须能立即停止实验,让系统恢复原状。
  • 选择合适的时间: 在团队成员都在线、可以随时响应的工作时间内进行实验,而不是在深夜或周末。
4. 自动化实验并持续运行 (Automate Experiments to Run Continuously)

一次性的混沌实验能带来一次性的信心。但我们的系统在不断地迭代和演进。上周还稳固的系统,可能因为这次发布的一个新功能或配置变更而变得脆弱。

因此,混沌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像 CI/CD 一样,将这些实验自动化,并将其作为我们日常运维的一部分持续运行。这能确保持续地验证我们系统的韧性,防止“可靠性退化”。

SRE 与混沌工程

混沌工程是 SRE 文化的完美体现:

  • 主动预防优于被动救火: SRE 的目标是预防故障,而不是仅仅快速响应故障。
  • 用数据和实验说话: 它验证了我们在架构设计时做出的关于可靠性的种种假设。
  • 绝佳的 On-Call 培训: 通过组织“混沌日 (Game Day)”活动,可以让工程师在没有真实压力的环境下,演练和熟悉故障处理流程。
  • 驱动有意义的改进: 混沌实验发现的弱点,是最有说服力的、需要被优先修复的技术债。

系列展望与工具介绍

在本篇中,我们已经为混沌工程建立了正确的认知:它不是破坏,而是一门用于建立信心的科学。它关于提出假设,并通过严谨、可控的实验来寻找我们系统中的未知弱点。

在接下来的系列中,我们将使用一个强大的开源工具来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Chaos Mesh

  • 它是一个 CNCF 的毕业项目,拥有活跃的社区和良好的生态。
  • 它是云原生Kubernetes 原生的,与我们之前系列中使用的技术栈完美契合。
  • 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故障注入类型,包括 Pod 故障、网络故障、I/O 故障等等,并拥有一个非常直观的 Web UI。

在下一篇中,我们将正式动手!我们会在自己的 Kubernetes 集群中安装 Chaos Mesh,并运行我们的第一个混沌实验,亲眼见证我们服务在“混乱”中的自我修复能力。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