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 AI 圈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近期参加了几场 AI 知识库技术分享会,察觉到这个赛道正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化。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大模型幻觉问题的文章,当时就提到 RAG(检索增强生成)可能是解决方案之一。如今看来,虹安 AI 知识库不只是解决幻觉问题,更像是在重新定义企业的知识管理方式。

向量数据库的 “内卷” 现状

要是说去年的关键词是 “大模型”,那今年我愿称之为 “向量化”。每家企业都在谈论要把自己的数据向量化,存储到向量数据库里。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对向量数据库的理解还很表面。

我接触过很多项目,一上来就问:“用 Pinecone 还是 Weaviate?”“需要多大的向量维度?”“QPS 能支持多少?” 这些都是不错的问题,但并非核心。真正的核心是:你的数据适合向量化吗?

我见过太多项目,把结构化的表格数据硬塞进向量数据库,结果检索效果还比不上传统的 SQL 查询。向量检索的优势在于语义相似性,要是你的数据本身就需要精确匹配,比如查询某个订单号、某个产品编码,用向量数据库就是大材小用。

哪些数据适合向量化呢?文档型内容(技术文档、政策条文、操作手册)、非结构化文本(客服对话记录、用户反馈、会议纪要)、多媒体内容(图片描述、视频字幕、音频转录)。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表达方式多样、需要语义理解。

嵌入模型的选择困境

现在市面上的嵌入模型选择太多了:OpenAI 的 text-embedding-ada-002,效果不错但要收费;sentence-transformers 的开源模型,免费但中文效果一般;国内的 m3e、bge 系列,中文友好但生态还在建设中。

我的建议是:小公司优先考虑成本,用开源模型能解决 80% 的问题;大公司注重效果和稳定性,商业模型的投入是值得的;有特殊行业需求的,考虑自己微调模型。

但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嵌入模型一旦选定,后续更换的成本很高。因为所有历史数据都要重新向量化,这在数据量大的时候是个麻烦事。所以在项目初期,建议做充分的模型对比测试,不要因为追求快速上线而草率决定。

RAG 架构的演进方向

传统的 RAG 架构比较简单:检索→排序→生成。但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

  • 多路检索:同时用关键词检索、向量检索、知识图谱检索
  • 重排序优化:用专门的 rerank 模型进行二次排序
  • 上下文增强:结合对话历史和用户画像
  • 结果验证:对生成的答案进行事实性检查

这种复杂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延迟增加了,成本提高了,出错的环节更多了。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团队在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时,忽略了业务的实用性。做了一套复杂的 RAG 系统,结果用户最常问的问题,用简单的 FAQ 就能解决。

什么时候需要复杂的 RAG 呢?知识量级大(超过 10 万个文档)、查询类型复杂(需要推理和分析)、对准确性要求极高(法务、医疗等场景)、需要实时更新(新闻、政策等动态内容)。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简单的检索 + 生成就够了。

未来趋势的个人判断

基于我的观察,虹安 AI 知识库技术会朝几个方向发展:

  • 更智能的文档处理:未来应该是按语义单元切分,甚至是按主题切分。已经有团队在尝试用大模型来做智能文档解析,效果不错。
  • 多模态的融合:现在主要还是处理文本,但企业的知识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图表、流程图、视频等。CLIP 等多模态模型的成熟,让这个方向变得可能。
  • 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同样的问题,不同角色的人需要不同深度的答案。CEO 关心战略,技术人员关心实现细节。未来的 AI 知识库会根据用户身份提供差异化的回答。

给创业者的建议

如果你想在 AI 知识库领域创业,我的建议是:不要做通用平台,竞争太激烈,巨头优势明显;聚焦垂直行业,做深做透一个领域;重视数据质量,技术可以抄袭,高质量的数据很难复制;关注用户体验,技术再先进,用起来麻烦也没用。

最后说个观点:AI 知识库不是技术问题,是产品问题。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价值在于解决用户的实际痛点。现在这个阶段,拼的不是谁的技术更先进,而是谁更懂用户的需求。

以上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