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政策驱动下,智慧交通建设加速推进。其中,数字孪生技术正成为赋能高速公路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力量。它不再仅仅是可视化的“面子”,更是实现精细化管理、主动式服务的“里子”。本文将结合具体场景,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如何深入应用于智慧高速建设。
数字孪生行业白皮书
一、 不止于“地图”:数字孪生高速的核心价值
数字孪生智慧高速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与现实高速公路高度同步的“数字镜像”。它通过整合多种物联感知设备(视频监控、雷达、气象站、传感器等)采集的实时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实现:
- 静态空间精准还原: 精确复现道路结构(车道、隧道、桥梁、服务区)、设施设备等物理世界。
- 动态态势实时映射: 持续接入并呈现交通流(车流量、车速、车型)、环境状态(天气、光照、能见度、路面积水)、设备运行状态等动态信息。
- 状态感知与仿真推演: 基于全量数据融合分析,不仅能“看到”当下,还能对交通态势进行仿真模拟,预测拥堵、评估事故风险,甚至推演应急预案效果。
其核心目标是: 将传统相对被动、响应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可视(全局掌控)、可管(精准施策)、可防(风险预判)的主动服务型智慧高速。
二、 技术支撑:构建智慧高速的“数字底座”
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坚实的技术架构支撑。典型的数字孪生智慧高速方案通常包括:
- 物联感知体系: 高速公路沿线广泛部署的“眼睛”和“神经末梢”(摄像头、雷达、气象站、温湿度/积水传感器等),实现全天候、全要素的数据采集。
- 数据融合中枢: 汇聚来自感知设备、交通业务系统(收费、监控、调度等)的时空数据、感知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关联分析,形成高速“数据画像”。
- 孪生引擎与可视化平台: 利用专业的数字孪生引擎进行高精度三维建模与实时渲染,并通过可视化平台将复杂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界面,支持B/S(浏览器/服务器)和C/S(客户端/服务器)双模式访问。
- 模型算法库: 集成交通流预测模型、事故风险评估模型、应急疏散算法、资源调度模型等,为决策提供智能支持。
三、 场景落地:从隧道到服务区的实践
数字孪生技术在高速公路上并非空中楼阁,其价值在具体场景中得以充分体现:
- 高速公路全局态势感知:
- 实时路况: 在地图上直观展示全路段车流密度、平均速度、拥堵路段(红黄绿),帮助管理者快速掌握整体运行状态。
- 设备监控: 实时反馈沿线摄像头、情报板、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保障监控无死角。
- 隧道安全管理与效率提升:
- 第一视角漫游: 可在数字孪生环境中对隧道内部进行虚拟巡检,结合实时监控画面和传感器数据(CO浓度、光照、能见度),及时发现异常。
- 精准监控: 对接隧道内专用监控设备,对车辆异常行为(停车、逆行、慢行)、火灾隐患等进行智能识别和预警。
- 高速事故的智能处置闭环:
- 快速定位与预警: 事故信息在地图上精确标定,叠加事故类型、影响范围等关键信息,触发全局预警。
- 智能调度与复盘: 基于历史数据和模型,推荐最优处置方案(如救援路线、车道管控、信息发布);事后通过孪生场景对“事故黑点”进行仿真复盘,优化预防措施。
- 高速服务区智慧化运营:
- 资源可视化: 实时展示服务区车位(含充电桩车位)使用情况、公厕占用状态及环境指标(氨气、温湿度)、加油站排队情况等。
- 客流车流分析: 监测服务区人流量、车流量峰值,辅助优化餐饮、保洁、安保等资源配置。
- 能耗精细化管理: 对服务区水电等能耗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推动节能减排,打造低碳服务区。
- 提升服务体验: 通过情报板、APP等方式向驾乘人员推送实时车位、厕所空位等信息,减少寻找时间,提升满意度。
四、 未来展望:数据驱动下的智慧高速
数字孪生与智慧高速的融合应用仍处于发展深化阶段。随着物联网、5G/6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持续演进,未来的数字孪生智慧高速将朝着更加实时、精准、协同、智能的方向发展:
- 更深的实时性: 数据传输与处理延迟进一步降低,实现近乎“零时差”的虚拟与现实同步。
- 更广的覆盖度: 从主干道向匝道、连接线等更细颗粒度延伸,形成更完整的路网级孪生。
- 更强的预测性: 模型算法不断优化,提升对长周期、复杂场景(如节假日大流量、恶劣天气)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 更优的协同性: 强化“车-路-云”协同,为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高级应用提供更可靠的支撑环境。
结语:
数字孪生技术为高速公路装上了“智慧大脑”和“数字眼睛”,正在深刻改变其运营管理模式和服务体验。从宏观路网态势到微观隧道环境,从突发事故处置到服务区精细运营,其应用价值已得到初步验证。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持续深入,数字孪生无疑将成为推动我国智慧高速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助推器”。
数字孪生行业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