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知识库(52)光伏主流技术介绍

一、市场主流技术概览

1.晶体硅技术(主导市场 >90%)

  • 单晶硅(PERC/TOPCon):当前绝对主流,量产效率25%-26.5%,理论极限29.4%。
  • 多晶硅:成本较低但效率偏低(18%-20%),逐步被单晶硅替代。

2.薄膜技术(细分市场应用)

碲化镉铜铟镓硒发电玻璃:适合建筑一体化(BIPV)

3.新兴钙钛矿技术

实验室效率达27%,理论成本仅为晶硅的1/3,但稳定性差、含铅毒性问题待解。

4.叠层技术(未来方向)

  • 晶硅-钙钛矿叠层:隆基绿能已实现33%效率(大面积组件),理论极限超40%。
  • 全钙钛矿叠层:理论效率最高(超35%),成本潜力大。

二、核心参数对比表

技术类型

量产效率

理论极限

成本(元/W)

优势

劣势

典型应用场景

单晶硅(TOPCon)

25%-26.5%

29.4%

0.85-1.05

效率高、寿命长(>25年)

生产过程高能耗、脆性大

大型电站、分布式屋顶

碲化镉(CdTe)

~22%

30%

0.7-0.9

弱光性能好、成本低

碲稀缺、有毒风险

工商业屋顶、BIPV

钙钛矿(单结)

18%-20%

33%

<0.5(潜力)

成本低、工艺简单

稳定性差(<4000小时)

轻质屋顶、便携设备

晶硅-钙钛矿叠层

30%-33%

>40%

>1.2

超高效率、光谱利用率高

工艺复杂、良率低(<70%)

高端电站、航天

砷化镓多结电池

30%-34%

36%

>10

耐高温、抗辐射

成本极高、仅限高端市场

卫星、无人机、太空

三、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短期(1-5年)

  1. TOPCon主导:兼容现有PERC产线,改造成本低(0.8-1.2亿元/GW),2025年市占率或超60%。
  2. HJT/BC并行:HJT双面率>90%适合分布式,BC(背接触)效率上限高但成本高。

中期(5-10年)

  1. 钙钛矿商业化:需突破稳定性(目标>20年)和铅替代(如锡基钙钛矿)。
  2. 叠层技术落地:晶硅-钙钛矿叠层有望率先量产,全钙钛矿叠层需解决电流匹配难题。

长期挑战

  1. 效率瓶颈:晶硅接近理论极限,叠层/多结技术是突破关键。
  2. 可持续性:晶硅回收技术待优化,薄膜/钙钛矿需降低环境风险。

四、总结

  • 主流选择单晶硅(尤其TOPCon) 仍是当前最优解,兼顾效率与成本。
  • 潜力赛道钙钛矿及叠层技术 是颠覆性方向,需解决稳定性与工艺问题。
  • 细分场景薄膜(CdTe/CIGS) 在BIPV、柔性场景不可替代,砷化镓 专攻航天领域。

行业共识:未来光伏市场将进入 “多技术融合” 时代,而非单一技术替代。

五、主流技术详细介绍

1.BC叠层技术(背接触叠层)

核心结构:BC电池将正负极全部移至背面,正面无栅线遮挡,光吸收面积达100%。在叠层设计中,BC通常作为底电池与钙钛矿结合,形成三端(3T)或四端(4T)架构

优势:减少串联电阻,提升空间利用率;抗遮挡性能强,适合分布式场景。

局限:无法采用两端(2T)设计,导致电极复杂(需3-4个电极),与现有电站兼容性差,组件封装成本高。BC工艺复杂:全背接触结构、无银化工艺、超高阻硅片制备,导致良率低

2.TOPCon叠层技术(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叠层)

核心结构:TOPCon保留正面栅线,但通过背面超薄氧化硅层实现钝化接触。与钙钛矿结合时,可采用两端(2T)或四端(4T)设计,其中2T结构直接在硅表面沉积钙钛矿层,仅需一套电极。

优势:2T结构兼容现有电站系统;双面率高达85%,地面电站发电增益显著;工艺成熟,产线改造成本低(仅为新建30%)。

3.HJT(异质结电池)第三代光伏技术的代表

原理:结合晶体硅和非晶硅薄膜,形成双面异质结结构,低温工艺减少硅片热应力。  

优势:工艺流程仅4步,良率高(98.5%);双面率超90%,温度系数低,弱光响应好;理论效率极限28.5%。  

劣势:需全新产线(投资3-3.5亿元/GW),依赖低温银浆和含铟靶材,当前成本较高(非硅成本约0.27元/W)。

新能源知识库(52)光伏主流技术介绍_技术介绍

、其他

1.目前市场格局:

地面电站用TOPCon,分布式高端用BC的互补格局

2.BC叠层技术在分布式场景的核心护城河在于:
不可替代的美学溢价(全黑无栅线);
空间限制下的最高功率密度(单位面积发电量最优);
复杂环境的发电稳定性(抗遮挡、弱光响应);
叠层技术的最佳载体(三端结构解锁钙钛矿潜力)。

3.场景决定技术选择,效率决定长期胜负

BC叠层技术:在分布式场景短期不可替代,需解决成本和电极复杂性;
TOPCon叠层技术:凭借效率潜力+兼容性,将成为地面电站和未来叠层电池的主流载体

二者关系非“替代”,而是场景互补:BC占据高端分布式细分市场,TOPCon主导地面电站并引领叠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