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物料编码混乱导致的客诉赔偿超200 万,重复取数的IT人力成本每年吃掉 150万 —— 这是我们数据治理前的真实账单。” 某集成电路制造企业CIO张总翻开财务报表,指着密密麻麻的数字感叹,“过去总觉得数据治理是‘烧钱工程’,直到3年后我们用账单证明:治理投入,才是最划算的长期投资。”

一、治理前的 “数据烂账”:每年超350万的隐性成本

在启动数据治理前,这家企业的 “数据烂账” 几乎延伸到每个业务环节:

1.客诉成本:数据错误的 “连环暴击”

因物料主数据不统一(如同一零件在采购、生产、库存系统中存在 3 种不同编码),导致订单发错货、生产用料短缺等问题频发。仅2021年,客诉赔偿、返工物流等直接损失高达217万元,还间接影响了3家核心客户的合作信任。

2.人力成本:重复取数的 “无效内耗”

各部门因数据标准不统一,需IT团队反复从多个系统抽取、清洗数据,仅销售部每月就需要2名专职IT人员处理报表,全公司年人力成本超150万元。

3.IT 运维成本:“补丁式” 维护的恶性循环

数据质量差导致系统频繁报错,运维团队70%的精力用于 “救火”,IT 运维支出占公司总预算的12%,且逐年攀升。

“这些成本就像温水煮青蛙 —— 看不见但致命。” 张总坦言,“直到2022年启动数据治理,我们才发现:数据混乱才是最大的‘成本黑洞’。”

二、3年治理实操路径:从 “救火” 到 “降本” 的关键四步

为扭转局面,企业以 “数据驱动业务” 为核心,分四步构建数据治理体系,最终将 IT 运维支出占比从12% 降至7%,3年累计节省超1000万元(相当于2个IT部门的年度预算)。

第一步:构建数据治理流程与机制,保障长效运行

企业从0到1建立数据治理流程及管理机制,明确数据管控、质量监控、安全管理等职能的责任部门(如数据管理部牵头,业务部门参与),并通过定期数据质量报告(含整改成效)推动管理层决策支持。“现在,数据治理不再是IT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公司的‘必修课’。” 张总说。

第二步:建立数据质量管控体系,从源头 “止血”

数据治理不是烧钱!某制造企业晒账单:3年省出2个IT部门预算_运维

企业按照 “明确需求 - 检查 - 分析 - 提升” 四步法,设计符合国家标准的统一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则库。例如,针对HR 系统人员信息(紧急联系人、家属信息等),通过自动质检工具识别缺失、错误数据,并驱动业务端实时补充修改;同时,对物料主数据实施 “一物一码” 标准,覆盖采购、生产、库存全流程。

第三步:打造统一数据资产门户,终结 “重复取数”

数据治理不是烧钱!某制造企业晒账单:3年省出2个IT部门预算_运维_02

通过数据治理平台,企业将4000多个数据资产(包括数据库、加工服务资源)以服务目录形式上架,提供预览、下载、API 接口等服务。销售部、生产部等部门无需再依赖IT团队 “定制取数”,直接调用标准化接口即可获取所需数据,IT 人力成本年降幅达60%。

第四步:降低IT运维成本,从 “救火” 转向 “赋能”

随着数据质量提升和资产标准化,系统报错率下降80%,IT运维团队从“70%救火 + 30%开发” 转向 “30%运维 + 70%业务赋能”。2024 年,企业IT运维支出占比从12%降至7%,节省的预算被投入到智能制造系统升级中,直接推动生产效率提升15%。

三、结论:数据治理不是 “成本项”,而是 “战略投资”

这家制造企业的账单印证了一个关键结论:数据治理的本质,是通过系统性投入消除 “数据烂账” 带来的隐性成本,最终实现 “长期降本”。正如Gartner调研显示,高质量数据可使企业运营成本降低20%-30%—— 而这,正是数据治理的核心价值。

“3 年前我们为治理投入500万,3年后省出1000 万。” 张总合上财务报表时,语气坚定,“数据治理不是烧钱,而是用今天的‘小投入’,买明天的‘大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