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痛点
业务爆炸式增长,系统不堪重负
月均订单 290–300 万,每月新增数据 1 TB,高峰 CPU 飙至 50% 以上,数据库已无法横向扩容。大批量政企订单(40 个分机)需近 2 小时才能完成,拆机/过户等场景频繁卡单,严重影响客户体验。
烟囱式架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Siebel、融合模型、各渠道门户各自为政,模型不统一,接口复杂,数据需要反复转换。每上线一个新产品都要改代码、改库表,周期长、风险大,无法支撑“分钟级”营销上线诉求。
体验差、效率低
前台受理界面步骤多、不友好;后台配置依赖手工+脚本,普通营业员一次业务操作耗时居高不下。规则散落在代码和存储过程里,不可视、不可配,风控依赖人工巡检。
扩展性与稳定性瓶颈
应用层虽可通过水平扩展缓解压力,但数据库层无法继续扩容,成为“天花板”。故障恢复需停机,无法在线修复,SLA 难以提升。
方案介绍
PPT方案提出“平台+应用”模式,打造企业级“数字化运营平台”,核心思路概括为 “一个平台、四层架构、六大能力、分阶段演进”。
- 一个平台
建设统一的 数字化运营平台(DOP),打通客户、产品、订单、资产、计费、营销等全域数据与流程,实现“厚平台、薄应用”。 - 四层架构
- IaaS:统一云资源(X86/云主机/分布式存储)。
- PaaS:集团云底座 + 自研分布式组件(数据库、缓存、消息、调度、流程、规则、网关)。
- 能力中心层:按“客户中心、受理中心、资产中心、订单中心、营销中心、配置中心”等 10+ 个高内聚低耦合的微服务中心沉淀核心能力。
- 应用/门户层:营业门户、网厅、APP、政企自助等渠道应用,通过标准化 API 快速插拔。
- 六大能力
- 产销品极速上架:CPC 配置中心+规则引擎,产品/销售品/营销活动 1 小时级上线;
- 360° 客户视图:全渠道标签秒级加载,精准营销;
- 场景化+通用双模受理:购物车、拖拽式受理,复杂业务一键切换通用流程;
- 分布式高并发:采用分库分表+分布式事务,订单性能提升 5–10 倍;
- 在线弹性伸缩:分钟级扩容,故障节点无感替换;
- 规则/风控在线化:规则中心可视化配置、热发布,支持灰度、回滚。
- 分阶段演进路线(T0–T11)
- T0–T1:现状盘点、业务/研发梳理、需求对标。
- T2–T4:总体设计、环境搭建、分布式组件基线版本开发。
- T5–T7:能力中心分批上线(先受理中心→客户中心→配置中心),双轨并行验证。
- T8–T9:数据割接、灰度引流、性能压测。
- T10:全网切换,旧系统下线。
- T11:持续运营与优化,建立 DevOps、监控、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