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和小公司的决策逻辑和管理方式是很不同的。
我经历过几百人小公司扩展到四千人大公司,并且公司上市了。在500-1000人阶段,招聘大厂的管理层加入,大部分人熬不到半年就跑路了,在公司发展到4000人并且上市以后,大厂人才留存率大大提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企业在不同阶段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500-1000人阶段,公司的管理方式很随意,管理底子很弱,制度不完善、流程不完善、系统工具很垃圾、分工不明确、没有经验沉淀、没有知识库、没有SOP等等,公司会比较乱的。
大厂的人入职以后,会觉得小公司管理和人员思维"很落后"。
大公司有完成的培训体系和各种知识沉淀,可以快速熟悉工作,小公司全靠自己摸索和踩坑;
大公司有专人专岗做业务数据看板、搭建数据模型,写数据分析报告,客观分析出结论,小公司的人要用excel手工处理数据,自己分析,对着数据拍脑袋写结论。
大公司人多,分工明确,一个项目N个人做,可以做出花来,出了问题好甩锅,小公司一个项目一个人做,累得半死半活,做不好没人可以甩锅。
大公司流程制度清晰,业务合规,财务风险性低,小公司的业务可能存在违规,财务风险高。
再举一个例子,说说大厂人才和小公司人才在工作方式上的冲突与矛盾。
小公司的人跟着老板的方向一股脑地干,老板讲完目标,以及目标达成的激励方案,大家很兴奋马上开干,如果业务数据有增长了,代表方向是对的,大力干,如果业务数据没增长,马上调整方向,决策效率是非常高的,但业务方向会变来变去。
这是小公司的工作方式,没有太多的规划,不会验证合理性,也很少复盘。
但是大公司的人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我们要先调研,通过行业数据分析,竞对分析,客户调研等等,分析出这个做这个事情的成功概率以及存在的风险,向老板汇报完了再去干。
正式开干之前,还得做成项目管理的形式,做立项、开项目会议,丢一堆很好看的表格给各个部门填项目进度,还要每周项目进度会,每月项目复盘会,写各种PPT和表格,还要做经验沉淀写N个文档…
小公司的人没经历过这种事情,小公司的人会觉得我能干出成绩来就行,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浪费时间又不知道有啥用。
大厂的人就会觉得,这公司的人,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怎么这么落后,还不爱配合,这很难开展工作,面对落差很难适应,便离职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厂的人汇报很漂亮,老板看听完以后抱有很大期望,马上批了巨额开干,结果半年都没有出成绩,老板非常不满意,把大厂的人开掉了,而大厂的人觉得是老板太着急看到成绩,缺乏容错率,一个项目投资回报周期是很长的,也可能存在失败风险。觉得老板傻X,上网吐槽小公司比大公司更坑。
其实老板是清楚,如果公司想要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管理领先的企业,就需要大厂人才的工作方式,但当下他面临企业生存时,他必须要先拿结果,再谈高质量发展。
当公司业绩得到突破,被资本青睐,并且下一步想上市,老板会继续引进大厂人才,挖掘职业经理人帮助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公司管理也会进入阵痛期。
原来跟着公司发展的兄弟们要完成职业化的思维转变,大厂人才也要花很长时间调整心态去适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改造,公司上市了,从业绩规模、人才质量、管理方式、员工福利等等方面,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企业。
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变得很规范,要做一套套流程制度,做一份份很漂亮的文档,开一个个高大上的汇报会议等等,这个时候,大厂的人加入就没有这么大的文化冲击和落差了。
直至到我离职换工作,去到了下一家处于管理阵痛期企业,就是人员规模大,但管理方式我认为比较落后的企业后,我也很难受很难适应。
但回过头看,我不也这么走过来吗?
但是,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无论哪种管理方式,能生存能发展,就是合适这家公司的,作为一个打工人找到合适自己的环境,或是调整好心态适应,能稳定工作赚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