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越来越多公司开始搞“数据可视化大屏”。

开会用、展厅挂、老板看、客户参观时也能顺便炫一波……很多企业觉得:“我们现在也有数据、有系统、有大屏了,挺智能的。”

但问题来了——

你做出来的大屏,到底谁在看?看得懂吗?看完之后能干点啥?

我们接触过不少企业,说得直白点:钱花了,屏挂了,就是没人用。

为什么?

因为很多大屏,做成了“面子工程”,图是好看的,数据是动的,但就是没人看、没人懂、没人信、没人用。

说白了:

一块真正有用的大屏,不是给人“参观”的,而是能帮老板做决策的。

今天,我们就把话说清楚:一个真正称得上“老板看板”的可视化大屏,至少得做好三件事。

可视化大屏做好三件事,才配叫老板看板_图层

 

老规矩,正文开始之前给大家分享一份《可视化大屏资料包》,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模板和实用的可视化大屏模板,能够帮助大家快速搭建起功能强大的可视化大屏系统,需要自取:
https://s.fanruan.com/63jqg(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第一件事:帮老板“一眼看懂业务状态”

老板看大屏,图不能太多、字不能太小、结构不能太乱,最关键的,是看完要能回答一个问题:

“我这生意现在,怎么样?”

所以,第一件事,大屏要做到“一眼就明白现在业务状态到底好不好、风险在哪、有没有异常”。

那问题来了:到底该放啥?

我们建议从“三板斧”出发:

1. 有一块“全局概览”

就像体检报告第一页那样,要有一张“业务健康总表”,看几个核心指标。

比如一个制造企业的大屏,老板最关心的也许是:

  • 本月订单完成率
  • 当前库存占用
  • 发货达成率
  • 本月利润趋势
  • 设备运行率
  • 异常订单数量

这些数据就该像仪表盘一样,简洁、清晰、红黄绿分明,一看就知道亮灯没。

可视化大屏做好三件事,才配叫老板看板_看板_02

 

建议:

  • 用色控制在 3 个以内(绿=正常,黄=预警,红=异常)
  • 数据不求多,但要“关键信号”都到位

2. 有一块“异常预警”

老板不一定每天看细节,但他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地方在“报警”。

比如:

  • 某仓库库存周转 >90天
  • 某产品投诉量飙升
  • 某供应商连续3天到货延迟
  • 本月现金流断点预计将在第20天出现

可视化大屏做好三件事,才配叫老板看板_图层_03

 

这些异常可以用“气泡图”、“高亮卡片”或“热力图”的方式展示。

关键是:别堆数据,要有结论。让老板看得出“问题在哪儿”。


3. 有一块“趋势判断”

别只放静态数字,老板要看到趋势。

  • 利润是涨了还是跌了?为什么?
  • 库存是持续在降,还是反弹了?
  • 投产计划和实际产量的偏差,在缩小还是扩大?

可视化大屏做好三件事,才配叫老板看板_看板_04

 

你可以用折线图、柱状图等形式呈现趋势,让老板“看到方向”,这才是决策的基础。


第二件事:能让“数据说人话”,辅助决策

很多大屏,之所以最后没人用,原因之一是——它的数据“不会说话”。

什么意思?

看上去图很多、数据很多,但没有解读、没有比较、没有结构性表达。

就像医生给你看一堆化验单,但一句话都不解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好是坏,是该吃药还是继续观察。

所以,第二件事,是要让数据“说得清、讲得明白”。


1. 每一张图都要回答一个问题

我们做 BI 项目有一句老话:

一张图,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

  • 这张图是不是在回答“销售是否达标?”
  • 那张图是不是在对比“各地区库存周转差异?”
  • 那个热力图是不是在标出“退货高发区域?”

可视化大屏做好三件事,才配叫老板看板_图层_05

 

不要图做得好看,但没人知道你在讲啥。每一页大屏最好都有一行解释性文字,写明核心结论。


2. 有对比,才有洞察

一个数字本身没有意义,得放在对比中才能看出好坏。

所以,所有的大屏数据,建议都设置“同比+环比”。

比如:

  • 本月订单量 vs 上月(环比)
  • 本月客户投诉 vs 去年同期(同比)
  • 本周发货准时率 vs 上周

可视化大屏做好三件事,才配叫老板看板_看板_06

 

建议用箭头或颜色标出变化方向,让老板一看就知道“升了还是降了”。


3. 有分维度的结构性视角

老板不关心碎片数据,他要的是结构性认知。

比如:

  • 总订单下降了?是哪类客户掉的?哪类产品不卖了?
  • 库存积压?是哪个仓、哪类SKU造成的?

所以大屏要支持下钻分析(Drill Down),也就是点击一个图表,可以展开详细维度:

  • 地区分布
  • 客户类型
  • 产品大类
  • 渠道类型

可视化大屏做好三件事,才配叫老板看板_图层_07

 

不一定要复杂交互,哪怕是三张图层级递进,也比一堆碎图好得多。


第三件事:要能真正“落到动作”,让人动起来

前面两个问题解决了,大屏能看、能懂。

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看完之后,谁做事?

很多企业最大的问题是:

大屏挂在办公室,谁也不看;或者大家都看了,但没人动。

这就需要“从数据到行动”,建立起大屏与管理机制之间的连接。

可视化大屏做好三件事,才配叫老板看板_图层_08

 


1. 设定清晰的阈值和预警

比如:

  • 发货准时率 < 95%,红灯
  • 月生产计划达成率 < 90%,触发异常
  • 本月利润波动 > ±10%,标红追踪

一旦触发,就自动在大屏上显示异常,最好还能推送给责任人(邮件/钉钉/微信等)


2. 数据跟KPI挂钩,跟绩效挂钩

如果数据能和绩效考核连接起来,那大屏就不再是“挂着看”的,而是每个人都在意的。

比如:

  • 销售看订单完成率
  • 生产看产线达成率
  • 物流看发货准时率
  • 售后看客户满意度

推荐做“责任地图”:每个业务模块显示负责人、指标状态和本月得分。

可视化大屏做好三件事,才配叫老板看板_数据_09

 


3. 建立“例会机制+看板机制”

你可以建立一个例会机制:

  • 每周/每月,团队围着大屏开会
  • 每人负责讲自己那块数据
  • 有问题现场标记,安排后续动作

这叫“看板管理”,配合BI数据大屏,就能做到:

  • 有数据支撑的决策
  • 有问题导向的行动
  • 有复盘闭环的管理

可视化大屏做好三件事,才配叫老板看板_图层_10

 


最后总结一下

一个真正称得上“老板看板”的数据大屏,不是挂着好看,而是用着好用。

它不是演示工具,是管理工具。不是展示过去,是掌控现在、指导未来。

记住这三件事:

  1. 能让老板一眼看懂业务状态
  2. 能让数据讲清楚问题、辅助决策
  3. 能让团队行动起来,把事干成

做到这三点,大屏才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真正的“价值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