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各部门已建立28个数据共享协议用于欺诈检测,但国家审计署(NAO)最新报告指出,当前体系对预防性措施的关注严重不足。
NAO《运用数据分析应对欺诈与差错》报告强调,将预防性控制嵌入现有业务流程需要实时数据共享和清洗,以便系统能标记或拦截可疑支付。目前政府使用的大多数分析工具仅用于检测已发生的可疑支付,而非前端预防控制。
据估算,2023-24年度欺诈与差错导致纳税人损失550-810亿英镑。报告指出,数据分析技术可确保资金准确流向合法接收方,并识别异常交易。技术手段涵盖从基础供应商付款查重,到运用人工智能识别高风险交易等前沿方案。"通过高质量关联数据,这些技术能快速实现投资回报,无需等待全面数字化转型完成。"NAO特别指出。
报告揭露了数据共享不畅和反欺诈数据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例如中央主导的"国家欺诈倡议"数据库(用于识别可疑活动)普及率不佳,官员对方案认知不足及成本顾虑是主要原因。此外,反欺诈团队常不了解可用数据集,而关键数据集的质量提升又受制于格式不统一和系统割裂。
NAO建议财政部强制推行国家欺诈倡议,并与公共部门欺诈管理局(PSFA)共同制定中央工具使用标准。同时应评估PSFA服务收费模式,避免阻碍公共部门成本节约。报告警告,跨部门数据共享虽合法但程序繁琐,且可能引发连锁欺诈风险:"随着数据共享增加,欺诈者突破一个系统即可威胁关联系统。"
NAO要求PSFA与政府数字服务局(GDS)基于《2017数字经济法案》建立标准化数据共享流程,并指导公共部门建立共享数据治理框架。报告还建议整合Cifas等私营机构反欺诈数据库。尽管GDS《现代数字政府蓝图》包含反欺诈数据分析愿景,但NAO指出其缺乏具体实施路径规划。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公众号(办公AI智能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