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创业公司Manus宣布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在北京进行大规模裁员,仅保留40多名核心技术人员前往新加坡。这一决定在国内AI圈引发了激烈讨论,有人称其为"叛国贼",有人认为这是理性的商业决策。透过舆论的喧嚣,我们需要更加客观地分析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对国内AI创业者出海的启示意义。

一、Manus离开中国的多重原因分析

1.1 资本与融资压力:美国投资限制的现实考量

从资本角度来看,Manus的迁移决策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考量。美国从2025年起将禁止美方资金对华投资,相关领域包括AI、芯片和量子计算。Manus获得了Benchmark 7500万美金的融资,在这种政策环境下,总部搬离中国到新加坡成为了必然选择。
 这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的中美科技脱钩现实。在AI训练卡受限、政策壁垒加剧的大背景下,依赖美元融资的AI公司面临着严峻的合规挑战。国外公司可以合规调用Claude、GPT等大模型进行商业化运营,而国内公司则面临重重限制。

1.2 技术环境限制:大模型API的合规困境

技术层面的限制同样不容忽视。Manus的API主要依赖国外大模型,而大模型审批备案在国内都难以通过。更关键的是,Claude等优秀的国外大模型都对中国区域屏蔽,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技术实现和用户体验。
 这种技术环境的限制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更涉及到整个AI生态的可及性。当国内AI创业者无法合规使用最先进的大模型工具时,技术创新的空间必然受到压缩。

1.3 市场付费环境:国内用户付费意愿的现实挑战

从市场角度来看,国内用户的付费习惯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为20美元一个月的ChatGPT付费?答案是极少。
 国内付费用户数量有限,而且市场竞争白热化。按照国内这个AI全免费的市场环境,竞争变成了谁亏得更多的游戏。国内用户普遍不愿意为AI服务付费,而欧美客户则要求必须在新加坡等地区注册公司才能提供服务。
 这种付费环境的差异不仅影响收入,更影响整个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在国内"免费至上"的市场环境下,AI产品很难建立健康的商业循环。

1.4 国际关系恶化:中美对抗的连锁反应

中美关系的恶化是不可忽视的大背景。在科技领域的脱钩趋势下,中国AI公司要想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和投资,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政治风险。选择新加坡作为总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地缘政治风险的规避。

二、理性看待Manus的商业决策

2.1 企业生存的第一要义

我们需要理性地认识到,企业的第一要义是生存,对于快节奏的AI Native公司,更是如此。Manus的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商业选择,而非政治立场。
 对比DeepSeek能够沉心发展,源于背后量化资金的强大支撑,而Manus需要融资,就必须遵守融资的游戏规则。这种差异决定了不同公司的发展路径。

2.2 营销策略的成功与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Manus在营销方面的成功不容否认。Manus创新了营销范式,与Cluely类似,而且那段时间的PR确实为后续融资带来了巨大帮助。
 甚至有观点认为,它背后有蓝色光标的支持,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个这么小的公司,每次有点动静就会有铺天盖地的新闻。这种营销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商业价值。

2.3 技术实力的质疑与辩护

关于Manus的技术实力,市场上存在不同声音。有人认为真的用一下Manus就会发现体验很差,也有人认为Manus和Monica的产品体验是做到极致了的。
 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的是,Manus在产品体验和用户界面方面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即使是"套壳"产品,能做到用户体验的极致也是一种能力。

三、对国内AI创业者出海的启示

3.1 中国人才在AI领域的优势依然明显

尽管Manus选择离开,但这不应该掩盖中国人才在AI领域的优势。中国人在AI领域肯定是毫无疑义的,是非常有优势的。
 从技术人才的角度来看,中国工程师的性价比和技术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竞争力。即使是在新加坡,新加坡招聘的也是会英语的国人罢了,现在这领域就是美区华人vs新加坡华人vs中国人的竞争格局。

3.2 国内AI创业环境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国内AI创业环境的挑战:
政策限制:大模型备案、API调用限制等政策壁垒
市场环境:用户付费意愿低,免费竞争激烈
技术获取:无法合规使用最先进的国外大模型
融资环境:美元融资受限,人民币基金相对保守

3.3 出海的必要性与策略

基于这些现实挑战,对于有志于做大做强的AI创业者来说,出海几乎是必然选择:
市场出海:至少目标市场要面向海外,特别是付费意愿更强的欧美市场
技术出海:获得更好的技术环境和工具支持
资本出海:接触更多样化的投资来源
人才出海:如果条件允许,核心团队的国际化布局

3.4 成本与挑战的权衡

当然,出海也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和挑战:
运营成本:海外运营成本显著高于国内
合规成本:各种签证、法律合规要求
文化适应:团队的国际化管理挑战
技术成本:各种代理等技术限制的解决成本

四、更深层的思考:创业生态的完善

4.1 优秀创业者的稀缺性

问题来自于,被看见的创业者的基数太少了,但优秀的创业者并不少,绝大多数都在摸索从零到一的路上迷失了方向。
 这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的创业生态是否能够有效地发现、培养和支持优秀的创业者?

4.2 投资环境的局限性

国内的风投、国投,没办法做到"所有",他们只能看到部分,比如清华北大那些世俗的优秀标签,但创业无关标签。
 而国内这几年受限于大环境,资金更是流向了芯片等“大国重器”的”正确的“方向,对于这种agent创业,的确不怎么欢迎。
 这种投资环境的局限性导致了大量优秀创业者和项目的埋没,也间接推动了有能力的创业者选择出海。

4.3 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的调整,更需要整个创业生态的完善:
多元化的投资来源:不仅仅依赖传统VC,更需要多样化的早期投资
更开放的技术环境:在合规的前提下,提供更好的技术工具支持
更成熟的付费市场: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和意识
更包容的创业文化:鼓励创新,容忍失败

五、结论:理性看待,积极应对

Manus离开中国这一事件,既不应该被过度政治化,也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商业决策。它反映的是当前AI创业领域面临的复杂现实:
 1. 全球化竞争的必然性:在AI这样的全球化领域,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2. 政策环境的重要性:政策限制确实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路径选择
 3. 市场环境的决定性作用:付费环境和用户习惯直接影响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4. 人才优势的持续性:中国工程师在AI领域的优势依然明显

 对于国内的AI创业者来说,重要的是:
保持理性:客观分析市场环境和政策限制,做出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积极应对: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最优的发展路径,包括必要的出海策略
长远规划: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不仅仅依赖单一市场或政策环境
持续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建立真正的竞争优势

 最终,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有活力的AI创业生态,让优秀的创业者和项目能够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同时也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展现中国AI的实力。
 Manus的离开或许是一个损失,但更应该成为我们反思和改进的契机。只有正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建设更好的创业生态,才能留住更多的优秀企业,也才能在全球AI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本文旨在提供多角度的理性分析,探讨AI创业领域的现实挑战与发展机遇。

觉得有用的话,记得点击「在看」支持一下!
分享给需要的朋友,让好内容传播得更远!
 🔥 你有什么想法或经验?评论区聊聊吧!
 📚 关注我们,不错过每一篇干货!